公共场所,对学龄儿童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这一期井官酱主要介绍一下小学校园景观设计。
①小学生人格发展阶段
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论认为人一生的人格分为八个主要的发展阶段,每个不同阶段有着特殊的发展。小学生正处于第四个阶段——勤奋对自卑的冲突。
这一阶段的儿童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技能和学习技能。儿童把自己与同伴比较,非常勤奋的儿童能掌握社会技能和学习技能,因此产生自我确定感,遇到不会的东西将导致自卑感。
②小学生的交往行为习性
向光性
光亮度相对强的物体,会容易引起人的注意,具有高度的指向性和集中性。开阔明亮的活动场地更加具有空间趣味性,吸引小学生游戏活动。
私密性
私密性是人的一种本能,使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,具有个人感。对小学生而言,私密性一般体现在阅读、交流、休息等。
从众性
从众性是动物的追随本能,人类也具有这种“随大流”的习性。小学生在室外游戏活动中,会选择伙伴们都喜欢的游戏,来增强相互间的友谊。
捷径效应
当人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目的地时,总是选择最为简捷的路线。小学生在交往活动中需要变化而有趣味的空间,但不应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不便。
边界效应
对于空间,人们往往对边缘更加感兴趣,喜欢处于空间的边缘或空间与空间的交界处,而不是空间的中央。
儿童在交往过程中,更多的会选择在环境舒适的角落或靠墙处进行活动,这样会更加具有安全感和舒适感。
聚集效应
人类具有好奇的本能。儿童的好奇心通常比成人更加强烈,哪怕只是一只小虫、一块石头,都会吸引儿童驻足围观。
幽闭恐惧
大部分人在心理上都具有幽闭恐惧的性格特点,只是轻重不同。如在封闭的仓库、电梯中,会莫名的产生一种危机感。
儿童心理较成人而言更加脆弱,特别害怕危险和孤独。
③小学校园景观构建要素
尺度
尺度是指人与空间实体、空间实体与空间实体、空间实体与空间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。根据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,比例大致可分为正常的、亲切的、夸张的三类。
秩序
秩序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或行为组织空间而使其具有一定的序列。连续性的体验可以在使人们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整体性的体验,例如在小学校园公共空间中,从室内到室外、从广场空间到庭院空间、从空间高处到低处,均能形成整体性的空间体验。
边界
边界是从建筑空间中分化出的一种特殊空间形式,也可以称为过渡空间或灰空间。这种界定根据人们心理和行为而发生改变。边界通常通过设施、绿化、地坪来限定,如悬挑的构建、路灯、树篱等。
色彩
基于儿童心理特征和审美角度的空间色彩设计,应当赋予空间有趣活泼的色彩形象。小的空间里可以选用小型的和细线条的图案;而大空间里装饰的图案可以大些,线型粗些的,以遵循“以小见大,以大见小”的原则。